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其带动内需、激发消费的巨大潜力正日益凸显。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万亿元,要“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及“发布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等,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提供指导。
《意见》将“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作为扩大供给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提高可售(发)票数量”。这不仅为体育赛事运营类企业指明方向,更带来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赛事经济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环节,其整体价值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场成功的体育赛事,其价值不再局限于比赛本身,而是从独立的体育文化活动,转型为连接多个产业的重要纽带。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一共监测了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其中河北省举办体育赛事5552场,吸引参赛观赛1343.62万人,直接带动消费269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197%的爆发式增长。
宁波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副主席、国家级自行车项目裁判员吴晓军向界面新闻分享他的行业观察。他认为,一场成功的赛事并非以终点线为结束,而是将成为撬动区域消费的新起点。
“体育与文旅从来密不可分,”吴晓军解释道,“一场赛事引入的不仅是运动员,更是具有高消费意愿的观众群体。他们的到来,直接转化为酒店、餐饮、交通和旅游景点的真实客流与收入,这是赛事能为一座城市带来的最直观的经济价值。”
除了经济杠杆效应,吴晓军还强调了群众体育的重要性。他提到:“在培育高水平职业赛事的同时,也要着力扩大体育的群众基础。”
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体育产业奠定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面积已达42.3亿平方米,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成型,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提升至超过38.5%。
健身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带动了相关消费。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健身器材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50亿元,2030年将攀升至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15%;家用健身器材销售额占比突破40%,智能设备渗透率超40%,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40分钟增至70分钟。
在日常健身之外,群众性赛事的扩容提质同样关键。草根赛事的兴起进一步释放群众参与潜力:贵州“村超”共吸引108支球队、超3000名球员参赛;浙江“浙BA”作为一个省级业余篮球联赛,却出现了“10万人同时在线抢票”盛况。这类赛事依托本地文化基因,既保持着“低门槛、高粘性”的全民参与特色,又通过极高的群众参与与关注度,拉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与消费,形成良好生态。
赛事的蓬勃发展,不仅为赛事运营、运动装备等领域带来商机,更催生了体育场馆在运营模式和融资渠道上的创新机遇。《意见》提到要“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场地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不仅有助于共享行业发展红利,也分散了基础设施投资的整体风险,从而促进更多、更优质的体育场地供给,并提升其运营活力,以此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各省市对于自身的赛事经济发展,也有各自的差异化布局,基于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例如,河北则依托冬奥遗产,重点发力冰雪经济,计划全年举办国际级赛事不少于7场,国家级赛事不少于20场,推动冬奥场馆后续利用与功能拓展;甘南州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深耕甘南藏地传奇自行车赛、玛曲格萨尔赛马会等核心赛事,打造形成量级高、特色明的品牌IP。这种差异化发展策略,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充分发挥了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形成全国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当差异化布局让各地的体育产业“点”亮起来,通过区域性协同办赛将它们串联成“线”、辐射成“面”,则成为激活全局的关键一步。
北京市体育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高源鸣向界面新闻分享了他对区域协同“赛事+”经济发展路径的观察。在他看来,跨行政区协同合作正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杠杆。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体育赛事规划需要突破单一城市思维。”高源鸣谈到他的体会,“要设计能够贯穿三地、有机融合各方特色资源的赛事动线。”他认为,这种协同模式带来的价值其实已经超越了赛事本身。在产业推广层面,多地资源整合能够产生“1+1+1>3”的聚合效应;而在消费促进方面,这种模式也能有效延长参与者的停留时间,让体育旅游从“赛后即返”向“多日深度体验”转变。
粤港澳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不仅创下近16.5亿元的赞助规模纪录,更通过“无感通关”等制度创新,促进跨区域要素流动;四川则通过“跟着赛事游四川”活动,截至今年7月底,共调度1838场赛事,带动消费60.8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协同不仅限于文旅资源,还能带动乡村等更多元的资源参与。这之间的联动不是单向索取,而是双向赋能的过程。各类特色资源为赛事注入了独特内涵,而赛事也为城市、乡村等场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通过多地合力培育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区域赛事IP,能够将赛事经济效益转化为更可持续的产业价值链。”高源鸣补充道,实践中发现,更高位的协同机制在推进效率和实施效果上都更具优势。他认为,这种区域协同模式既提升了赛事品牌价值,也提高了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质量,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